其他

黄瑞:一年工作三百天,每天工作12小时!《穿越海上丝绸之路》团队就是这么拼的 | 创业者之歌纪录片展映之十一

2017-01-12 蕾蕾 广府新语

2016年的创新创业纪录片活动第一阶段顺利落幕!在9月到11月,我们作了10场活动,放了20部纪录片。2017年,我们将继续努力让“创业者之歌”主题纪录片跟更多广州观众朋友见面、熟悉!




上周六1月8日下午

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

召开了《穿越海上丝绸之路》系列纪录片

公益展映分享会

展映了纪录片第一二集《寻路》、《家承》




片花欣赏

《寻路》片花

(注意在WiFi环境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f0345kr60ay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《家承》片花

(注意在WiFi环境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x03451cq8kt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本次分享会荣幸请来了

纪录片的主创及导演之一

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高级制作主管

大型电影、电视纪录片制作人

黄瑞女士

同时,在观众席上惊喜发现了《家承》片中人物

青年收藏家、广东文献研究者、专栏作家、书画家

梁基永先生

于是也把他请上台来给观众们分享




纪录片导演、主创之一:黄瑞



台前厉害的片子,幕后给力的班子

大家看到的八集纪录片,都是由三个女生剪辑的。包括拍摄花絮,她们两天时间就能完成,反响也挺好,导演直称“特别给力”。


纪录片第一集《寻路》王长江原本留了个大胡子。但因为要跟拍翟墨,在海上漂流一两个月,没法洗澡、打理胡子,连刷牙都很困难,王长江二话不说就把胡子剃了。


大家看翟墨的那一集,导演看到的跟观众不一样。观众看的是故事,而导演黄端看到的是同事怎么拍,经历了什么。她看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给王长江发了条短信:“长江,请受小妹一拜!”



翟墨是职业航海家,但王长江其实连游泳都不会。有些天,王长江看着大海,一整天都没说话,差点抑郁了,直言“真的想过跳海”。


黄瑞说,苦的时候,累的时候,自己也会想:“这做的都是什么?是人干的吗?”但做纪录片的人就是这样,容易上瘾。等太阳升起来了,从机房出来了,下一部片又想拍了。


怎么做出不一样的“海丝”片子?

很多纪录片都在做“海丝”,那《穿越海上丝绸之路》怎么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呢?


顾筠总导演的想法是:把人物设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,随着时间同步记录人物和事件,自然发酵,故事性、戏剧性也会随之而来。所以大家可以看到,这部纪录片中没有一个采访。说推翻也好,颠覆也好,这里没有传统主旋律片子顾虑的模式和思维,没有专家访谈,没有口述历史,也没有情景再现。



其实这个片子是在“一带一路”的背景下构思的,是一个主旋律的重大题材的片子。这样的主题怎么能让观众朋友们喜欢?其实并不容易。但团队把焦点放在人物的故事上的时候,这个片子就落地了,就接地气了,大家也容易接受它。


主创团队希望呈现的是一种有温度的历史,可以触摸的人物,和可以展望的未来。国家提出“一带一路”,关注的就不是历史,而是当下和未来。团队希望记录的是那些可以传承的,经过时间沉淀的,值得大家铭记的东西。


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
被主持人问到这个问题时,黄瑞连说:“各种苦难,但一定要说‘最大的困难’,其实我们痛苦的地方过了就过了,不会记住的。”


黄瑞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数字:“我们前期调研用了一年多的时间,拍摄用了一年,后期制作用了大半年的时间,前前后后加起来两三年的样子。刚刚梁老师夸我们是很精良的制作,其实我们的制作周期相对来说已经算短的了,没有办法做到精雕细琢。所以顾导演经常跟我们说,哎呀,这时间太紧了,还可以做得更好。”


现在主创团队正在修改第一集,准备送选美国独立电影节。几个剪辑的姑娘正在加班,看怎么把第一集改得更好一点,让国外的观众能接受。其实在国外推广中国的纪录片,推广中国的历史文化,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,主创班子也特别愿意在这个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
我们去过十六个国家,三十多个城市和农村。拍摄那一年我们整个工作组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三百天,每个工作日都超过12个小时。顾导演当年乘坐飞机的次数就超过了一百次,坐车坐船就更加不计其数了。但其实我们每一个项目都这样。之前,顾导演带着我们拍了奥运会的官方电影、亚运会的官方电影,全部都是国际拍摄,经历的过程也差不多。”


但这片子也有自己的困难。在非洲拍摄的时候,顾导演他们就经过了一片鼠疫区。另外,拍“海丝”肯定要拍到港口,但港口是很多国家具有战略要义的地方,所以申请也有一定的困难。还有的就是无人机航拍,不到五分钟,警察就来了,当时是差不多过年的时候,主创团队差点要在阿联酋的监狱里度过了。不过最后有惊无险地,要抓他们的人跟他们成为了好朋友。


“我们都是身经百战了,所以每次问到‘最大的困难’时,真的说不清,反正需要的镜头拍到了,困难过了也就过了。”




这时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致敬掌声。


支持片子走向大屏幕吗?

黄瑞说:“当然支持,奋力支持。”


观众在手机上看,ipad上看,或者在家里的电视机看,跟电影院的大屏幕能一样吗?当然是不一样的。拍摄的时候,画面上,质感上,和声音的处理上,都是有讲究的。走向大屏幕也是影视工作者、纪录片工作者的一个梦。在大屏幕上播放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也是不一样的。所以黄瑞支持好的电影走向大屏幕,希望更多的观众朋友们走进电影院去支持我们的国产纪录片。


“其实我个人2004年的时候就来到了广州纪录片大会,当时是第二届,我作为《国家地理》中国区唯一代表过来发言。当时中国纪录片市场还很弱,获奖的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片子。到了2010年中国开始政策扶持纪录片产业了,纪录片的春天来了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直线上升。”




黄瑞还推荐了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、《喜马拉雅天梯》、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等良心的国产纪录片,讲述了陈晓卿导演、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等国产纪录片电影人的幕后故事。



《家承》片中人物、特别嘉宾:梁基永


如何看待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?

经历了“重走丝绸之路”之后,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节点,作为广州人的梁基永如何看待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?


“作为生我养我的地方,广州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非常重要的城市。”梁基永这几年在国外时间比较多,发现国外在研究中国外贸上面,提及“广州”的频率非常高。梁基永家族也是从事对外贸易的。他也在电视界做过很多年的节目。在这几个身份加起来,他原本以为上纪录片说几句关于广州的话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。后来才发现,一点也不轻松,而且这个活“太累了”。


观众在纪录片上看到的5、6秒的镜头,实际上能拍一上午。俗话说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。在纪录片播出的时候,他这个电视人也感到非常佩服。


“刚开始拍的时候就把我给吓到了,他们专门有一个人背着价值几百万的镜头,还没拍就把我镇住了。而且大家可以看看,这5、6秒里面,几乎每一秒都在切换,却没有让观众感到很晕,而是很舒服、自然的,每个角度都很漂亮,包括打在人物上的光。这是一支高水平的团队,非常敬业,而且非常谦卑。”



故事的拍摄就让梁基永重走了一次祖先走过的路,给了他很大的感悟。梁基永连连夸奖主创班子:“他们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可以代表中国电视人的团队。”


作为片中人物,如何理解“家承”二字?

“其实整个社会的历史是由我们每一个小的个人而组成的。每一个家庭都是有一部历史的。现在还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家谱了解的,可以叫得出祖父以上的名字的?”要是对历史有兴趣的话,梁基永建议,可以从自己的家族开始了解。知道自己的先辈是怎么走过来的,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。无论是荣耀的也好,平凡的也好,肯定是跟整个社会的变迁,跟生活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


“而这个城市,这个国家,三千、四千、五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?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对历史抱有敬畏感,才能对未来有信心。”


今天人们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,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广州这个“great city”。梁基永说,这不是他自己的形容,他买到一张英国18世纪初印制的地图,上面写着“Canton,Great City of China”。英国人用“伟大的城市”来形容广州。现在,他已经把地图送给了广州图书馆人文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。梁基永说,传承历史依赖着我们每一个人。


现场问答

提问:您看到的是您经历过的故事,而观众看到的是您们制作后的故事,怎么让观众感受到您们的感动呢?您们如何根据这一点来制作故事呢?


黄瑞:您的意思是怎么让片子感动到我们也能感动到大家?其实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众口难调。与其让所有人满意,这是不可能的,我还不如先让自己满意,达到我们心中的标准,满足我们自己的要求。现在有很多电影要迎合观众,要迎合市场,但首先我们自己不能媚俗,不能低俗。就像做人一样,人无完人。只要把真实的都呈现给大家就足够了。


梁基永:还有一个理解问题。就像外国人没有办法理解《易经》部分,要是没有那个文化背景,而且故事相对不太紧凑,真的不是每一个外国人都能理解到。




下回活动预告



更多精彩展映会请查看大图




*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编辑:蕾蕾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